所有“走出去”的中國企業都能代表中國,代表“一帶一路”項目的。它應具備以下五點要求:
第一 不僅要“走出去”,更要“走進去”。
“一帶一路”要增進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的質量,贏得尊重、培育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。
“走進去”,即追尋消費者的長期認同與忠誠,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不論對國家還是對企業而言,優越文化更能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。偉大的公司要想生存,必須擁有一個持久的理念。核心價值就是企業員工的信仰。有遠見的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,原因就在于不論發生什么變化,它們的核心價值(企業文化)毫不動搖。
第二 不僅賣產品、奪市場,更要提升自我學習能力、適應能力和整合資源能力。
中國企業改革的目的: 做大,做強,基業長青。
所謂“大”: 規模要做大;所謂“強”: 在所在行業產生影響力;“基業長青”:建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偉大公司。
對中國企業來說,做大并不難,做強和基業長青則需要企業在贏利的基礎上,建立長遠的愿景、價值觀、使命和企業文化。
在創新方面,中國企業突破性創新少;中國企業還處在模仿世界一流企業的階段;
在投資并購方面,企業的資源整合和有效管理力度不夠,業規模擴大了,管理水平跟不上,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;
在國際化經營方面,在全球布局、整合全球資源、打造全球產業鏈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。
與鄰國日本相比,日本早已改用“日本制造”征服世界。今天,日本的百年企業共2.2萬多家,超過500年的有近40家,超過300年的有600多家。中國大陸的百年企業少得可憐:創業歷史超過150年的企業不到10家。
“一帶一路”不會一蹴而就,世界一流企業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。
第三 不僅要有產品、有技術,更要有品牌、有品牌價值。
目前,有產品沒有品牌,或有品牌沒有品牌價值,是中國經濟的“頑疾”。
一想到中國企業: 密密麻麻的工人、匠人,但普遍缺乏大師,缺乏對產品本身以及生產過程的人文理解,這樣的產品是不深刻的,這樣的企業是難以征服人心。
很多時候,一家公司改變我們的生活不僅是其產品,也是因其精神。
第四 不僅要受歡迎,更要打造有魅力、可持續的商業帝國。
“世界級企業”的標準:
(1) 一流的產品和服務;
(2) 追求合適的規模;
(3) 有能力與全球企業在國內或者國際市場上競爭;
(4) 按照世界通行的標準運作;
(5) 能夠跨國界、跨文化管理;
(6) 具有高度柔性(有能力對顧客需求的不斷變化進行動態調整);
(7) 善于取舍和保持核心專長。
第五 不僅要講入耳、入心的企業故事,更要用優秀案例去征服人心。
有一次,一位民營企業的高管按耐不住地與我分享這家企業董事長的故事,她說董事長有一句名言,“我一個人是為這一萬人打工的”。這是一家員工1萬人的漁業與船舶企業,董事長辦公室沒有空調,因為董事長一想到自己的員工(水手和漁民)在海上顛簸、風吹日曬,就不愿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吹空調。
這樣的故事雖然小,但體現了一位企業家的務實精神,個人的價值與企業的價值是分不開的,這樣的企業故事在國際上是受歡迎的。
總之,中國企業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,我們為“一帶一路”準備好了嗎?“一帶一路”需要什么樣的中國企業?
在這種“蜂擁”的走出去態勢下,不分企業業績、能力、品牌、背景等,統統手里打著中國的旗號、口袋里揣著中國的資金、嘴里喊著“一帶一路”的口號。但是,越火熱時越需要冷靜,需要國家對參與的中國企業進行分類、分級管理,建立觀察名單和黑名單制度,支持有能力的企業做大做強海外業務,鼓勵有意愿走出去的企業逐步提升能力、樹立品牌,并在綜合考評的基礎上代表中國去落實“一帶一路”倡議。
在“一帶一路”建設中,不僅是產品與技術的碰撞與競爭,更是不同商業文明與戰略文化的借鑒與博弈。代表“一帶一路”的中國企業,在國際社會要慎談戰略問題、政治需求,多談跨國界的經貿合作,多談全球化的企業社會責任。
中國企業的競爭對手可能不是歐美國家,不是他國企業,而是我們的事業:做偉大的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、能夠贏得尊重的、有文化底蘊的世界企業。
| ||